话说数据中心转型
现在都在提软件定义数据中心、公有云、混合云、数字化转型等等,其实对于传统数据中心来说,这种转型挺痛苦的,因为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声音,这些此起彼伏的声音消耗了用户大部分的精力,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。由于这是一个开源盛行的时代,因此确实有很多大小公司、厂家能够提供所谓的“一揽子”“全套”解决方案,也正是这些良莠不齐的Solution,在给用户更多选择的同时,也使得很多用户对转型充满了谨慎、失望甚至恐惧。
需要强调的是,文中所提的各种技术和产品,我认为都已经算是V公司成熟的技术,因此尽可能的降低了“忽悠”成分;当然你可能会心存疑虑,为什么你对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没信心呢,为什么不说是百分之百呢?因为,无论我怎么说技术成熟,总会有人疑信参半,与其如此,还不如我“退避三舍”,至少80%的成分是真诚的吧。
我们假设有这么一家大型企业,有生产、有销售、有研发、有管理、有中心、有分支,这家企业可能生产着一种生活必需品,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,而且每年都有着很好的业绩。这家企业的数据中心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,可能有几百台服务器、小型机、若干台高端存储,生产线的设备非常之昂贵和先进,这么健康成长的一家企业,他的数据中心一般已经初具规模,而且采用了VMware的虚拟化技术,当然,一定也处于虚拟化的初级水平,仅仅是规模庞大而已。这样带来的需求就很明确了,领导们面对这么庞大的一个数据中心,各种五花八门的物理设备,以及50%不到的虚拟化比率,其实他们的内心一定是非常痛苦的,他们在想,为什么没有全部虚拟化呢?哪些不能虚拟化呢?我为什么不能直接上云呢?虚拟化比率提升了之后,我该如何管理庞大的虚拟化平台?还有哪些虚拟化技术能为我所用?我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给我带来更大效益?等等等等。。。这些需求您看图就行了,图中已有所示。这样的企业单位是不是很典型。。。
那么接下来,我们就得为这家企业做规划了,其实任何项目,都要事先做好规划,凡事“预则立不预则废”,在新技术面前,规划真的不是“鬼话”,没有合适的规划设计,想要达到预期目的基本上就靠运气了。这么复杂的整体规划,如果正规一点,其实要按照市面上流行的一些EA架构方法论的。什么分析公司愿景、IT愿景,拿着愿景对应到业务目标、IT建设目标,根据IT建设目标规划业务架构、IT架构,从架构方面推演出需要采用的技术,从技术再罗列出能够实现的产品,对比产品进行合适的产品技术剖析,之后就选型采购了。
限于篇幅所限,我们没法将如此庞杂、繁琐的咨询规划过程完全演练,只能省略掉前期的业务规划设计,直接到IT规划设计,看看通过如何整合VMware的技术和产品,给用户一个合理的、完善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。
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IT规划演进
包括U2VL(如果你有小型机的话)。建设SDDC或者云计算的基础,就是全面的虚拟化,不要说这个不能虚那个不能虚,其实没什么不能虚化的,人们总是对不了解的事物产生恐惧,其实真正做到了,你会发现也没什么,当然想要用好的话,还是要遵循一些最佳实践。怎么虚化就不多说了,如果对vSphere都不了解的话,那么这篇文章也就只剩下音乐可以听一听了
其实所谓的升级,就是构建云计算平台,实现自动化部署和自动化运维,当然感兴趣的话,还可以进行计费结算,这就看企业的IT运营目标和性质了。这里自动化平台是VMware Automation、自动化运维是VMware Operation、计费吗就是VMware Bussiness,当然还有辅助运维的诸如NetworkInsight、LogInsight等等。看到了吧,云计算平台搭建起来了,可以对外号称提供云服务了。
主数据中心都完善了,还不赶快做个容灾吗,这么重要的企业,IT一定是重中之重了,数据不能丢、业务不能停,赶快做容灾,其实容灾的实现,在第三步就可以同步进行了,因为都是在虚拟化层面操作的技术,VMware对应之产品叫做"SRM(Site Recovery Manager)"。如果容灾距离较近(理论上100KM之内),你还可以做双活数据中心,VMware可以通过vSAN和NSX进行数据层和网络层面的双活技术,两个数据中心都可以作为生产运行环境。容灾是个复杂的场景,但是用虚拟化做起来,就是非常简单。
这么大的企业,一定得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吧,就叫做研究院吧。研发团队相对独立,但是运行环境不能与生产环境有差别,所以基本上还得自建一套完整的规模较小的SDDC环境,整合了VMware的vSphere、vSAN、NSX、Operation等技术形成的超融合平台(我们就称作"VMware HCI"吧)。其实这种VMware超融合平台很好用,简单明了快速易控,后续我们会在各分支机构也会看到这种VMware超融合平台。如果研发团队采用的是比较新颖的容器技术,那么推荐可以尝试着VMware、Google、Pivotal合作构建的"PKS"容器平台,这是当前为数不多的完整的容器开发平台,整合了最先进的组件,应该代表了一定的发展方向。当然研发团队还可能去申请公有云服务,但是公有云服务最大的问题是不可控,VMware在这方面提供了跨云管理的技术,可以将公有云和你自己的私有云环境整合管理,构建自己的混合云环境。这项技术叫做"Cross-Cloud",具体通过vCF(VMware Cloud Foundation)实现。在这里我得承认要有一点"忽悠"的成分,因为这是一项在国外落地的技术,中国市场还没有开通。另外研发团队出于安全和管理的要求,一般都会通过虚拟桌面进行管理的,这项技术在VMware叫做"Horizon"。
其实制造工厂、车间、产线也都有各自的业务系统进行管理,但是由于很多产线业务的特殊性,有些业务系统确实是不应该虚拟化的,比如对于板卡有特殊要求的,我们把能够虚拟化的都虚拟化吧,还是那个套路,通过VMware的vSphere、vSAN、NSX、Operation等技术整合成超融合平台(VMware HCI),拿来即插即用吧。现在生产、库存、物流等环境都在引入物联网技术,对于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把控,如果企业已经有这方面意识的话,VMware Pulse IoT Center正好派上用场。
其实分支机构越多,越能体现SDDC的优越性。分支机构一般有一定规模,但是体量不大,也可能有自己的一些个性化的业务,也可能有些前置业务,无论怎么样,总得有平台做支撑吧,所以我们在分支机构也可以通过超融合(VMware HCI)的方式,快速构建小型数据中心,这种中小规模的数据中心,通过虚拟化技术一般4~8台x86服务器就够了。分支机构的另外一个需求,就是办公桌面的管理,没说的,只能虚拟桌面。VMware在这里给你提供两种虚拟桌面供选择:Horizon和Flex,无所谓孰优孰劣,就看哪种更合适吧。对于分支机构来说,业务和数据重不重要?好吧,重要的话,继续容灾,容到哪里去呢,一般来说,还是规划到一个统一的灾备中心的。用的技术依然是VMware SRM。最后,上海的数据中心就是一个多对一的容灾中心。
至此,基本上企业大体的SDDC架构基本上完成了,这个时候,你又会面临两个问题,这么多大大小小的SDDC或者说集群或者说vCenter,怎么统一运维管理?在这里,我们一般建议从两个层面考虑这个问题,一是统一登录问题,所有的软件、应用,我们可以使用VMware vIDM做SSO(单点登录),解决统一认证登录需求,这样会给各级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;一是通过vCenter的PSC(暂且叫做多域管理吧)模式,通过一个主要的vCenter管理所有的vCenter(虚拟数据中心);当然,还可以通过VMware Operation将所有vCenter注册到在一起,统一运维管理。另一个问题就是,多个数据中心、分支机构之间都是通过互联网连接,就算是主备数据中心之间申请专线,也不一定有传输质量的完全保证,何况分支机构到主数据中心基于成本考虑仅能走互联网通道,那么传输质量怎么保证,这个时候VMware SD-WAN技术就要发挥作用了,这个产品现在VMware还在叫它"VeloCloud",以后会不会改名字嘛那是一定的。
比如说移动业务、移动办公场景,是不是有对于移动设备的统一管理、安全管控要求,如果合适的话,可以及时引入VMware Airwatch进行移动设备管理。
比如应用安全、病毒防范、数据保护、安全认证。不过一定程度上来说,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保障,从整体数据中心的建设来看,VMware已经覆盖到了大部分的领域。你不认为VMware已经是你数据中心不可或缺的一员了吗。
当然,有人说过,“你把所有License都买齐试试”,言外之意V记产品很贵嘛,这话是对的,商业化软件就是比较贵,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大部分数据中心的开支比例:我们可以为一台备份系统花费几百万、可以为数据库服务花费几百万、可以为一套一体机花费几百上千万,可以采用开源技术花费几百几千万,但是作为他们的承载平台,我们却经常忽略了它的重要性,或许你拿这几百万,已经可以完整的建设了你的数据中心,当然,我仅仅说的是软件。
好了,以上就是通过一个案例展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规划演进,其实这是一个半真实的案例,只是这家企业在国外,为什么是半真实呢,因为这家企业是V记一个很大的Installbase,另外一半的真实性在于规划,我把SDDC规划进阶课程的实操案例介绍给大家,目的是给各位勤于思考的用户和Partner带来一些启示并勾勒一个蓝图。
由于篇幅所限,所有技术仅能点到为止,大家可不要认为真的这么轻描淡写,其实VMware每项技术都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,研究到最后,你会发现,这些技术也没那么复杂,原来IT运维可以这么简单,当然,您也可以大不必这么用功,这些事情应该交给V记和Partner去做,留出时间去享受生活,正如古人云“世界这么大,再不去看看就老了”。